2023年10月31日

補闕《精神疾病製造商》被刪掉的原作者中文版序言與譯註

   簡要說明         

關於 Politics of the Mind :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 一書,中文版書名《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並非譯者主意。第二,原作者 Iain Ferguson 為中文版特地撰寫的序言,被編輯在沒有通知作者和譯者的情況下刪掉了。第三,為方便讀者瞭解,譯者對原著裡出現的有關馬克思主義心理學和批判精神醫學的人物、名詞而寫的譯註,亦被編輯刪掉了。第四,編輯有改錯譯文的地方。因此,譯者在自己的部落格內一併補上。希望讀者留意。


原作者中文版序言

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

我很高興為《Politics of the Mind》的中譯本寫一篇簡短序言。我在2017年寫作此書,基於三個原因。首先,試圖理解在全球範圍內像流行病出現的精神疾病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的統計,全世界約有3.5億人患有憂鬱症,令它成為世界上人們患有障礙(disability)的主要病症。我們怎樣才能瞭解這個情感痛苦的浩瀚之海?第二,我希望以批判審視的角度,並且若有需要,對過去和現在有關精神損害的一些理論提出挑戰。在本書中,我闡述了精神分析傳統以及19601970年代的「反精神醫學」運動的優點與缺點。然而,我批評的主要焦點,集中是精神疾病的生物醫學模式。該模式斷言,精神損害(或「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種大腦狀況,其根源在於我們的基因或由於我們的生物化學因素,而最有效的醫療應變便是藥物,或以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的身體治療。探討這種「醫療模式」,顯然有助我們瞭解東、西方對精神疾病治療的宰制方式,尤其是它得到了全球製藥工業——「大製藥公司」——的支持。第三,我想探討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尤其是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種痛苦情緒的流行成因,並指出可以以集體方式對其作出挑戰。


 這書的中心論點是,當前精神疾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我們的生物化學或基因因素。相反,精神損害主要是由於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正如某位作家所說的那樣,「發生在你身上的不幸事情,令你發瘋」(譯註 1)。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所論述的,這些「不幸事情」的發生不是隨機的。它們與貧困、不平等、無力感和工作壓力等密切相關,這些都是在全球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下,從加利福尼亞北京無數人的日常生活經歷。雖然我們需要更多和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務,其中包括提供更多可以幫助人們理解生活的「談話療法」,但我們也需要對造成精神疾病的成因作出挑戰。正如我在最後一章所論證的,我們對於權力的理解,來自對壓迫、剝削和異化的集體反抗,其亦對我們的精神健康有所裨益,不論是為了爭取更合理工資和養老金的廣州工廠工人的鬥爭,還是香港的活躍分子爭取的民主權利,或是全球女性對數十年來女性受到的性騷擾和侵犯作出拒絕的#MeToo運動。

 

最後,我得承認,關於此書的中譯本,我積欠了一些人情。第一,是我的香港「進步社會工作網絡」的朋友們和同志們,特別是我非常好的朋友林致良。我生命中其中一個美好時刻是在20106月的香港,我的同事拉瓦萊特(Michael Lavalette)與我有幸受到邀請作為講者,出席由林安排的在一個社區中心舉行的講座,主題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福利」,該講座約有三十多名年輕的社會工作者和社會照護工作者參加。我不會忘記這些熱情、政治敏銳和具承擔的年輕社工和照護員。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第二,我非常感謝宋治德願意承擔本書的翻譯工作。我只能猜想,從語言和概念上使書中論點對於中文讀者具意義和可理解的,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克服這個挑戰的客觀條件,也就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影響。它們對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面對壓力和精神健康問題的客服中心、精神健康中心和社會工作部門等的工作人員的影響,可能與英國和美國的同行(希望藉本書能幫助瞭解這種體驗且提供一些辦法——個人或集體的——來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會有很大的不同。

 

格拉斯哥 蘇格蘭

201812

譯註 1 :來自J Dillon, L Johnstone and E Longden, “Trauma, Dissociation, Attachment and Neuroscience: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standing Severe Mental Distress” in E Speed, J Moncrieff and M Rapley (eds), De-medicalizing Misery ii, 2014, p226.


譯註

頁數:


18

「六八學運世代」:原譯稿為「六八世代」(68 generation),並非限定指涉學生群體。
六八世代,泛指一個反資本主義和挑戰傳統道德價值的激進青年的一代。當時在美國國內青年反越戰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同時1960年代中反傳統價值的嬉皮士文化亦乘時而起。另外,在歐洲大陸的法國,由罷課學生發動的反戴高樂政府的「五月風暴」,這股青年造反運動蔓延到歐洲其他國家,包括東歐。

 

「坦南特」David Tennant
本書人名翻譯基本只翻姓氏而不翻名字。除非是約定俗成,或者有相同姓氏、姓氏太普遍而容易引起混淆,便同時附上名字。

 

Mad to be normal:編輯用了中國大陸公映的電影譯名。
電影Mad to be Normal,台灣和香港都沒有公映,但在中國大陸有公映,中譯名為《瘋癲之翼》。而《以瘋為常》,是譯者看過影片後在本書用的譯名。

 

22

「塞奇威克」

塞奇威克(Peter Sedgwick09/03/1934—估計08/09/1983),英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社會運動者。塞奇威克在利物浦長大,後來獲取獎學金入讀牛津大學巴利奧爾(Balliol)學院,並在那裡畢業。他大學年代加入英國共產黨,因為蘇聯於1956年出兵鎮壓匈牙利人民起義而脫離英共,加入了英國托洛茨基主義派別的國際社會主義者(International Socialists)(後來的社會主義工人黨(Socialist Workers Party)前身)。塞奇威克著作之一《體驗的政治》(Psychopolitics),便是從馬克思主義角度探討精神疾病的問題,引起廣泛討論,本書第四章有詳述。同時,塞奇威克亦是比利時無政府主義革命家、作家塞爾日(Victor Serge)自傳《一個革命者的回憶錄》(Memoirs of a Revolutionary)的譯者。198398,他的屍體在他家附近的河流被人發現。

User:原譯稿譯為「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被改為「使用者」。

User在原著的使用(英國用語),整個意思是「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本書一概譯為這個名稱;而相應的意思,美國則稱為Mental Health Consumer,「精神健康消費者」。另外,Survivor,中文的精神醫學名詞有譯為「倖存者」,譯者認為容易將克服精神障礙的人與逃過災難、戰爭等的人混淆,所以本書一概譯為「挺過困難者」。

 

Mental distress:原譯稿譯為「精神損害」。

Mental distress在本書譯為「精神損害」,如果譯作「痛苦」,有點寬泛。而且,為了與原著中使用如sufferingpain等指涉一般意義痛苦有所區別,以及凸顯distress在本書脈絡含有精神疾病症狀或障礙的意涵,譯者採用「損害」一詞。

 

25

米爾斯(C Wright Mills

米爾斯(C Wright Mills28/08/191620/03/1962),美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左翼社會學家之一。主要著作《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台灣有出版中譯本,王逸舟譯,1994年,桂冠出版社)、《社會學的想像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和《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這三本書在中國大陸也有出版中譯本)。米爾斯提倡知識分子的公共責任和政治參與。他的著作對美國1960年代左翼社會運動產生重要影響。1960年,他去蘇聯訪問,因為不滿蘇聯斯大林主義體制的出版審查制度,特地在祝酒期間高呼:「為托洛茨基的全部著作有一天能在蘇聯出版而乾杯」。米爾斯同年訪問古巴,與領導人卡斯楚、切.格瓦格會面,他對社會主義的古巴印象良好。

 

28

「緊縮政策」

台灣媒體將Austerity譯為「撙節」,但它在中文裡是個褒義詞,與浪費相反的節約意思。但現在Austerity在英文語境的實際意涵較為負面,它不止是「節約」的意思,甚至是取消或削減基層民眾既有的社會福利保障。

 

由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要求希臘政府實施的緊縮政策,自希臘2008年金融崩盤後開始,而到了2015年提出要接受更為嚴酷的緊縮政策。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以瀏覽以下網頁https://issuu.com/marxists.archive.chinese內《希臘公投》與《希臘公投與工人階級反緊縮鬥爭》的線上專刊,有關緊縮政策對希臘普羅民眾帶來的禍害(包括作者提到的自殺人數上升)和Syriza上台後違背原初立場的蛻變。

 

30

 哈曼(Chris Harman

哈曼(Chris Harman08/11/194207/11/2009),英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重要理論家之一。

 

連恩(R.D.Laing

連恩(R.D.Laing07/10/192723/08/1989)(又譯作萊恩),蘇格蘭精神病學家。他在1960年發表《分裂的自我:對健全與瘋狂的生存論研究》( The Divided Self: An Existential Study in Sanity and Madness)一書(中國大陸已出版中譯本),引起廣泛關注。本書作者在第四章集中討論連恩的學說。台灣亦出版了他其中一個兒子Adrian Laing對他的回憶《瘋狂與存在:反精神醫學的傳奇名醫R.D.Laing》(R.D.Laing :A biography),連芯譯,2012年,心靈工坊出版社。

 

32

薩斯(Thomas Szasz

薩斯(Thomas Szasz15/04/192008/09/2012),匈牙利裔美國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師。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紐約州錫拉丘茲(Syracuse)的紐約州立大學上洲醫科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pstate Medical University)工作,他亦是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和美國精神分析協會(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的終身會員。薩斯為人熟悉的,是他一生堅持不懈地批評精神醫學,認為現代社會的醫學目標是追求社會控制和唯科學主義,而他是立基於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的古典哲學傳統,提出人對自身的身體和精神所具有的自我所有權(self-ownership)。他的著名作品,包括有《精神疾病的神話》(The Myth of Mental Illness)(1961)和《製造瘋癲》(The Manufacture of Illness)(1970)。而在《精神疾病的神話》一書中,薩斯認為精神醫學模糊了社會上可以接受的行為和疾病之間的分別,而剝奪了人作為道德施動者的義務,以及他反對將人診斷為「瘋癲」和強制送進精神病院的制度。

 

34

「身體介入」(Interventions

Interventions,精神醫學名詞有譯為「處遇」。但考慮作者在本書所討論的脈胳,尤其第二章批評過去對於精神疾病普遍採用的醫療模式,例如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腦白質切除術(lobotomy)和前額腦白質切除術(leucotomy)等殘忍的方法,還是用「介入」為宜。

 

35

多伊徹(Isaac Deutscher

多伊徹(Isaac Deutscher03/04/190719/08/1967),猶太裔波蘭人,作家、新聞工作者和社會活動家。二戰爆發時遷居英國。他的三卷本托洛茨基傳記(中譯名為《先知三部曲》):《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The Prophet Armed: Trotsky, 1879-1921)、《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年》(The Prophet Unarmed : Trotsky, 1921-1929)和《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1929-1940》(The Prophet Outcast: Trotsky, 1929-1940),公認為研究托洛茨基最權威的著作。

 

齊娜(ZinaZinaida Volkova

齊娜(Zinaida Lvovna Volkova27/03/190105/01/1933),托洛茨基與第一任妻子索柯洛夫斯卡婭(Aleksandra Sokolovskaya)所生的女兒。她先後的兩位丈夫,都死於斯大林的大清洗之中,她本身被斯大林流放出國,後來輾轉到了德國,就在希特勒上台前不久便自殺。

 

思覺失調(psychosis

Psychosis在本書一概譯為「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譯為「思覺失調症」。


37

格拉斯Norman Geras

格拉斯Norman Geras25/08/194318/10/2013),英國的政治理論學者曾長期擔任《新左評論》New Left Review編委。他早期主要研究馬克思對於人性的看法,代表作之一《馬克思與人性:一個傳統的駁倒》(Marx and Human NatureRefutation of a Legend),提出馬克思並非否定一種普遍的人性觀存在,其與歷史唯物主義並不扞格。格拉斯晚年思想漸趨右傾,尤其在2003年公開支持前美國總統小布希發動侵略伊拉克的戰爭。

 

38

伊格頓(Terry Eagleton

伊格頓(Terry Eagleton1943—),又譯作伊格爾頓,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評論家、文化評論家。伊格頓出生於曼徹斯特附近的索爾福德(Salford)一個天主教的工人階級家庭。1961年入讀劍橋大學,但本身出身自工人階級家庭的伊格頓,與這所充滿貴族氣息的大學格格不入,而在學習期間參與校外的左翼政治運動。同時,伊格頓師從當時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大師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而受他的影響,走入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道路。伊格頓著作等身,他的不少著作,在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分別有出版中譯本。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參閱「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網頁的伊格頓作品資源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terry-eagleton/index.htm

 

45

拉狄克Karl Radek

拉狄克Karl Radek31/10/188519/05/1939),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政治家、理論家。拉狄克出生於奧匈帝國的倫貝格(Lemberg),今屬於烏克蘭的利維(Lvov)。19061914年間,在波蘭和德國為左翼報紙撰稿,俄國十月革命後去了俄國,其後成為第三國際的領導人之一,同時成為1925年成立的莫斯科孫逸仙大學(蔣經國曾就讀於該校)的督學。拉狄克後來因為支持托洛茨基反對斯大林背叛十月革命的理想和獨裁而被開除出黨。但他於1929年「認錯」而被重新接納入黨。不過,拉狄克最終亦逃不過斯大林發動的「大清洗」而下獄,最後在獄中被殺害。

賴希(Wilhelm Reich

賴希(或譯萊奇)(Wilhelm Reich24/03/189703/11/1957),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心理學家、哲學家。賴希生於奧地利,曾在柏林精神分析學院受訓,1924年加入維也納精神分析學院。賴希1928年加入德國共產黨,1933年出版其代表作《法西斯主義的群眾心理學》(The Mass Psychology of Fascism)(中國大陸有出版中譯本,張峰譯,1993年,重慶出版社),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探討德國納粹黨上台的原因,他此書因為有批評蘇聯斯大林主義而被逐出德國共產黨。同年,在德國納粹黨上台後,他被迫流亡美國。但他到美國後,亦受到美國當局的政治迫害,他的無數研究資料及筆記被充公焚燬,成為號稱「自由民主」的美國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審查言論的罪行。賴希最後死於獄中。在法國1968年五月的學生造反運動中,學生在索邦大學的牆上寫上賴希的名字;而在德國的造反學生將《法西斯主義的群眾心理學》的書本擲向警局。本書第三章四節及附錄二,有討論賴希的思想與精神分析學說的關係。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參考賴希生平簡傳的連結: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reich/index.htm

 

弗尼謝爾Otto Fenichel

弗尼謝爾(Otto Fenichel02/12/189722/01/1946),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尼謝爾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修讀期間,受到當時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吸引,並且旁聽佛洛伊德在該大學的講演,後來加入了當時有名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Vienna Psychoanalytic Society)。1922年,弗尼謝爾去了德國柏林發展他的事業,並且是當時一個標榜以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分析團體的成員,該團體成員還有賴希和佛洛姆等人。後來德國納粹黨上台,弗尼謝爾流亡美國。但弗尼謝爾繼續以秘密形式(因為政治難民身份而不得不隱藏自己左翼的政治立場),團聚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分析學者,進行內部討論和交流。

 

高夫曼Erving Goffman

高夫曼Erving Goffman11/06/192219/11/1982),加拿大出生的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代表人物以及擬劇論dramaturgy的倡導者。他主要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ronia, Berkeley)和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任教。高夫曼的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1956),利用戲劇表現藝術的類比而對人的日常生活進行研究,他把社會比擬為舞台,社會成員比擬為演員,人會立基於文化、社會規範、信仰和「觀眾」的要求,而在這個舞台上表現自己。中國大陸有出版此書中譯本,馮鋼譯,200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70

《精神病院》Asylums

高夫曼這著作的英文全名Asylums :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台灣有出版中譯本,《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群學翻譯工作室譯,2012年,群學出版社。

 

79

「身心狀況」:原譯稿為「疾病」(condition)。

Condition,在英文裡除了指一般的條件、狀況外,還有另一層是疾病的意思。這裡譯為疾病,較為符合文意。此字在本書其他地方出現,都分別有指涉這兩種意思其中之一,譯者唯有根據文章脈絡而採用相關意思。

 

96

麥金太爾(Alasdair McIntyre

麥金太爾(Alasdair McIntyre12/01/1929—),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當代重要道德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學者。麥金太爾於1970年代後移居美國,並於1980年代皈依天主教。他代表作《德性之後》(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中國大陸有出版中譯本,龔群譯,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新引起對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倫理學的討論,成為當代倫理學研究的新轉折點。


「將佛洛伊德形容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兩位思想家之一』」

麥金太爾在該文指的另一位是維根斯坦。

 

97

 雅柯比(Russell Jacoby

雅柯比(Russell Jacoby23/04/1945—),美國歷史學家,主要從事20世紀歐洲及美國文化史與知識史的研究,現任教於加洲大學洛杉機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他其中引起爭論的著作《最後的知識分子》(The Last Intellectuals),批評美國1980年代當時年輕一輩的知識分子,失去了他們上一代知識分子的公共責任,只會躲在大學象牙塔內,製造對一般人難以理解和封閉的學術話語。此書在台灣有出版中譯本,傅達德譯,2009年,左岸文化出版社。


104

沃洛希諾夫(V N Voloshinov

沃洛希諾夫(V.N.Voloshinov18/06/189513/06/1936),蘇聯語言學家。他的著作,直到1970年代才陸續被翻譯成英文,開始受到英語世界的高度重視,尤其他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一書,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型態理論和文學批評理論產生重要影響。沃洛希諾夫最後死於肺結核病。

 

111

塞爾日(Victor Serge

塞爾日Victor Serge30/12/189017/11/1947),比利時無政府主義革命家、作家。他參加了俄國的十月革命也是托洛茨基的戰友。一生為反對法西斯主義、斯大林主義而戰鬥。他非常關心中國1927年的革命,寫了不少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章。他的個人回憶錄,便是在本書有討論到的塞奇威克(Peter Sedgwick)翻成英文。

 

133

 維果茨基Lev Vygotsky

維果茨基(Lev Vygotsky17/11/189611/06/1934),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在大學時期修讀醫學和法學。他在19241934年於莫斯科心理學研究所工作期間,成為蘇聯心理學界的主要人物。他研究社會和文化因素在人類意識的構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思維與語言的關係。他後來死於肺結核病。由於他的理論具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斯大林年代一直受到打壓而被禁止討論。一直到1960年代,他的作品被翻成英文,在英語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114

越飛Adolf Joffe

越飛(Adolf Joffe10/10/188326/11/1927),俄國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領導人之一,蘇聯外交家。越飛曾任蘇聯派駐中國特使,與孫中山會面後,發表《孫文越飛宣言》,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越飛是托洛茨基的忠實朋友和戰友,也因此加入了托洛茨基的左派反對派。1927年,越飛身體健康情況日差,他要求出國就醫,但被斯大林拒絕,再加上托洛茨基被開除黨籍的打擊,同年1126,他在莫斯科醫院內自殺。

 

120

科爾施Karl Korsch

科爾施(Karl Korch15/08/188621/10/1961),德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與匈牙利的盧卡奇,同被譽為發軔於1920年代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創始人(盧卡奇的影響更為主要)。

科爾施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銀行職員的家庭。在耶拿大學取得法律博士學位。19121914年,遊學英國,加入當時的改良主義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Fabian Society)。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與當時許多年輕知識分子一樣,急速左傾。他先是加入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後來加入德國共產黨。1926年,被開除出德國共產黨。1933年納粹上台後,科爾施被迫離開德國,1936年流亡到美國,直到逝世。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科爾施思想的讀者,可參考「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網頁的科爾施作品資源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korsch-karl/index.htm

 

123

現實檢驗(test reality

「現實檢驗」(reality testing),心理治療的一種技術,由佛洛伊德始創。對於客觀或真實的世界及與反映在接受治療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區分和評估,是在精神分析和行為療法中常用的一種技術。

 

125

「這構成阿圖塞文章著名論文的基礎思想」

作者應該是指阿圖塞的《意識型態和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Idéologie et Appareils Idéologiques ďEtat)一文。另外,阿圖塞亦有文章,專門探討佛洛伊德與馬克思的關係(《論馬克思和佛洛伊德》〔Sur Marx et Freud〕)以及精神分析(《話語理論的三個筆記》〔Trois notes sur la théorie des discours〕)。這些經典文章,都可在「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網頁的阿圖塞作品資源區找到: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althusser/index.htm

 

131

「也許答案是將尼伯龍根的指環(Nibelung’s ring)還給水仙子(Rhinemaidens)。」

《尼伯龍根的指環》(The Ring of the Nibelung),是德國19世紀偉大劇作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根據北歐神話而改編創作的史詩式歌劇。故事內容是,由三個水仙子守護的魔金,傳說只要將它鑄成指環便有統治世界的力量,魔金其後被侏儒霧魔騙走及鑄成指環,結果引起諸神為了爭奪這隻指環的互相殺戮。

 

135

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

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由休伊牛頓Huey Newton17/02/194222/08/1989和西爾Bobby Seale22/10/1936—)1966年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創立的黑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政黨宗旨是促進黑人民權對於警察對黑人的暴力主張黑人有正當防衛權利而武裝起來。但到了1970年代中後開始沈寂。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指美國在二戰後出現的一種文學思潮運動影響了文化和政治層面。其主要表現為摒棄物質主義和主流價值,著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和對東方宗教的興趣,鼓吹性解放,甚至服用迷幻藥物。

 

217

「校長致辭」(Rectorial Address

Rector,是指稱在蘇格蘭的一些大學,由學生投票選出的「校長」,或可稱為學生校長,三年一任,代表學生參與大學的行政管理架構。里德Jimmy Reid)是於1971-74年間,擔任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學生校長。

 

233

科林巴克Colin Barker

科林.巴克(Colin Barker30/06/193904/02/2019),英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卡拉.韋伯(Kara Weber)是他妻子。1960年代初,科林在牛津大學讀書時加入了國際社會主義者團體(即後來的社會主義工人黨),他後來搬去曼徹斯特而在曼徹斯特理工學院(Manchester Polytechnic,後改為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任教。他晚年轉向研究社會運動,他在大學內一直嘗試建立跨越學術與行動主義兩者界限,團聚激進知識分子的社群。

 

編輯改錯原譯之處

 

53第三段第三行:「歐洲許多女性一度被指控為女巫而遭到火刑,在這同一個社會,到了將近三百年前,佛洛伊德誕生和創立精神分析學說。」

 

原譯文為:「因此,在佛洛伊德誕生和創立精神分析學說300年前的同一個社會,遭指控為女巫的婦女要遭受火刑的時期…」

 

相關文章:
Iain Ferguson 訪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