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說明
關於 Politics of the Mind :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 一書,中文版書名《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並非譯者主意。第二,原作者 Iain Ferguson 為中文版特地撰寫的序言,被編輯在沒有通知作者和譯者的情況下刪掉了。第三,為方便讀者瞭解,譯者對原著裡出現的有關馬克思主義心理學和批判精神醫學的人物、名詞而寫的譯註,亦被編輯刪掉了。第四,編輯有改錯譯文的地方。因此,譯者在自己的部落格內一併補上。希望讀者留意。
原作者中文版序言
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
我很高興為《Politics of the Mind》的中譯本寫一篇簡短序言。我在2017年寫作此書,基於三個原因。首先,試圖理解在全球範圍內像流行病般出現的精神疾病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的統計,全世界約有3.5億人患有憂鬱症,令它成為世界上人們患有障礙(disability)的主要病症。我們怎樣才能瞭解這個情感痛苦的浩瀚之海?第二,我希望以批判審視的角度,並且若有需要,對過去和現在有關精神損害的一些理論提出挑戰。在本書中,我闡述了精神分析傳統以及1960和1970年代的「反精神醫學」運動的優點與缺點。然而,我批評的主要焦點,集中是精神疾病的生物醫學模式。該模式斷言,精神損害(或「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種大腦狀況,其根源在於我們的基因或由於我們的生物化學因素,而最有效的醫療應變便是藥物,或以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的身體治療。探討這種「醫療模式」,顯然有助我們瞭解東、西方對精神疾病治療的宰制方式,尤其是它得到了全球製藥工業——「大製藥公司」——的支持。第三,我想探討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尤其是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種痛苦情緒的流行成因,並指出可以以集體方式對其作出挑戰。
這書的中心論點是,當前精神疾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我們的生物化學或基因因素。相反,精神損害主要是由於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正如某位作家所說的那樣,「發生在你身上的不幸事情,令你發瘋」(譯註
1)。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所論述的,這些「不幸事情」的發生不是隨機的。它們與貧困、不平等、無力感和工作壓力等密切相關,這些都是在全球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下,從加利福尼亞到北京無數人的日常生活經歷。雖然我們需要更多和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務,其中包括提供更多可以幫助人們理解生活的「談話療法」,但我們也需要對造成精神疾病的成因作出挑戰。正如我在最後一章所論證的,我們對於權力的理解,來自對壓迫、剝削和異化的集體反抗,其亦對我們的精神健康有所裨益,不論是為了爭取更合理工資和養老金的廣州工廠工人的鬥爭,還是香港的活躍分子爭取的民主權利,或是全球女性對數十年來女性受到的性騷擾和侵犯作出拒絕的#MeToo運動。
最後,我得承認,關於此書的中譯本,我積欠了一些人情。第一,是我的香港「進步社會工作網絡」的朋友們和同志們,特別是我非常好的朋友林致良。我生命中其中一個美好時刻是在2010年6月的香港,我的同事拉瓦萊特(Michael Lavalette)與我有幸受到邀請作為講者,出席由林安排的在一個社區中心舉行的講座,主題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福利」,該講座約有三十多名年輕的社會工作者和社會照護工作者參加。我不會忘記這些熱情、政治敏銳和具承擔的年輕社工和照護員。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第二,我非常感謝宋治德願意承擔本書的翻譯工作。我只能猜想,從語言和概念上使書中論點對於中文讀者具意義和可理解的,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克服這個挑戰的客觀條件,也就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影響。它們對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面對壓力和精神健康問題的客服中心、精神健康中心和社會工作部門等的工作人員的影響,可能與英國和美國的同行(希望藉本書能幫助瞭解這種體驗且提供一些辦法——個人或集體的——來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會有很大的不同。
格拉斯哥 蘇格蘭
2018年12月
譯註 1 :來自J Dillon, L Johnstone and E Longden, “Trauma, Dissociation, Attachment and Neuroscience: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standing Severe Mental Distress” in E Speed, J Moncrieff and M Rapley (eds), De-medicalizing Misery ii, 2014, p226.
譯註
頁數:
頁18
「六八學運世代」:原譯稿為「六八世代」(68 generation),並非限定指涉學生群體。
六八世代,泛指一個反資本主義和挑戰傳統道德價值的激進青年的一代。當時在美國國內青年反越戰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同時1960年代中反傳統價值的嬉皮士文化亦乘時而起。另外,在歐洲大陸的法國,由罷課學生發動的反戴高樂政府的「五月風暴」,這股青年造反運動蔓延到歐洲其他國家,包括東歐。
「坦南特」(David Tennant)
本書人名翻譯基本只翻姓氏而不翻名字。除非是約定俗成,或者有相同姓氏、姓氏太普遍而容易引起混淆,便同時附上名字。
「Mad to be normal」:編輯用了中國大陸公映的電影譯名。
電影Mad to be Normal,台灣和香港都沒有公映,但在中國大陸有公映,中譯名為《瘋癲之翼》。而《以瘋為常》,是譯者看過影片後在本書用的譯名。
頁22
「塞奇威克」
塞奇威克(Peter Sedgwick,
「User」:原譯稿譯為「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被改為「使用者」。
User在原著的使用(英國用語),整個意思是「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本書一概譯為這個名稱;而相應的意思,美國則稱為Mental Health Consumer,「精神健康消費者」。另外,Survivor,中文的精神醫學名詞有譯為「倖存者」,譯者認為容易將克服精神障礙的人與逃過災難、戰爭等的人混淆,所以本書一概譯為「挺過困難者」。
「Mental distress」:原譯稿譯為「精神損害」。
Mental distress在本書譯為「精神損害」,如果譯作「痛苦」,有點寬泛。而且,為了與原著中使用如suffering、pain等指涉一般意義痛苦有所區別,以及凸顯distress在本書脈絡含有精神疾病症狀或障礙的意涵,譯者採用「損害」一詞。
頁25
米爾斯(C Wright Mills)
米爾斯(C Wright Mills,
頁28
「緊縮政策」
台灣媒體將Austerity譯為「撙節」,但它在中文裡是個褒義詞,與浪費相反的節約意思。但現在Austerity在英文語境的實際意涵較為負面,它不止是「節約」的意思,甚至是取消或削減基層民眾既有的社會福利保障。
由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要求希臘政府實施的緊縮政策,自希臘2008年金融崩盤後開始,而到了2015年提出要接受更為嚴酷的緊縮政策。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以瀏覽以下網頁https://issuu.com/marxists.archive.chinese內《希臘公投》與《希臘公投與工人階級反緊縮鬥爭》的線上專刊,有關緊縮政策對希臘普羅民眾帶來的禍害(包括作者提到的自殺人數上升)和Syriza上台後違背原初立場的蛻變。
頁30
哈曼(Chris Harman,
連恩(R.D.Laing)
連恩(R.D.Laing,
頁32
薩斯(Thomas Szasz)
薩斯(Thomas Szasz,
頁34
「身體介入」(Interventions)
Interventions,精神醫學名詞有譯為「處遇」。但考慮作者在本書所討論的脈胳,尤其第二章批評過去對於精神疾病普遍採用的醫療模式,例如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腦白質切除術(lobotomy)和前額腦白質切除術(leucotomy)等殘忍的方法,還是用「介入」為宜。
頁35
多伊徹(Isaac Deutscher)
多伊徹(Isaac Deutscher,
齊娜(Zina,Zinaida Volkova)
齊娜(Zinaida Lvovna Volkova,
思覺失調(psychosis)
Psychosis在本書一概譯為「思覺失調」,而schizophrenia譯為「思覺失調症」。
頁37
格拉斯(Norman Geras)
格拉斯(Norman Geras,
頁38
伊格頓(Terry Eagleton)
伊格頓(Terry Eagleton,1943—),又譯作伊格爾頓,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評論家、文化評論家。伊格頓出生於曼徹斯特附近的索爾福德(Salford)一個天主教的工人階級家庭。1961年入讀劍橋大學,但本身出身自工人階級家庭的伊格頓,與這所充滿貴族氣息的大學格格不入,而在學習期間參與校外的左翼政治運動。同時,伊格頓師從當時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大師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而受他的影響,走入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道路。伊格頓著作等身,他的不少著作,在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分別有出版中譯本。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參閱「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網頁的伊格頓作品資源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terry-eagleton/index.htm。
頁45
拉狄克(Karl Radek)
拉狄克(Karl Radek,
賴希(Wilhelm Reich)
賴希(或譯萊奇)(Wilhelm Reich,
弗尼謝爾(Otto Fenichel)
弗尼謝爾(Otto Fenichel,
高夫曼(Erving Goffman)
高夫曼(Erving Goffman,
頁70
《精神病院》(Asylums)
高夫曼這著作的英文全名Asylums :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台灣有出版中譯本,《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群學翻譯工作室譯,2012年,群學出版社。
頁79
「身心狀況」:原譯稿為「疾病」(condition)。
Condition,在英文裡除了指一般的條件、狀況外,還有另一層是疾病的意思。這裡譯為疾病,較為符合文意。此字在本書其他地方出現,都分別有指涉這兩種意思其中之一,譯者唯有根據文章脈絡而採用相關意思。
頁96
麥金太爾(Alasdair McIntyre)
麥金太爾(Alasdair McIntyre,
「將佛洛伊德形容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兩位思想家之一』」
麥金太爾在該文指的另一位是維根斯坦。
頁97
雅柯比(Russell Jacoby,
頁104
沃洛希諾夫(V N Voloshinov)
沃洛希諾夫(V.N.Voloshinov,
頁111
塞爾日(Victor Serge)
塞爾日(Victor Serge,
頁133
維果茨基(Lev Vygotsky,
頁114
越飛(Adolf Joffe)
越飛(Adolf Joffe,
頁120
科爾施(Karl Korsch)
科爾施(Karl Korch,
科爾施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銀行職員的家庭。在耶拿大學取得法律博士學位。1912至1914年,遊學英國,加入當時的改良主義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Fabian Society)。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與當時許多年輕知識分子一樣,急速左傾。他先是加入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後來加入德國共產黨。1926年,被開除出德國共產黨。1933年納粹上台後,科爾施被迫離開德國,1936年流亡到美國,直到逝世。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科爾施思想的讀者,可參考「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網頁的科爾施作品資源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korsch-karl/index.htm。
頁123
現實檢驗(test reality)
「現實檢驗」(reality testing),心理治療的一種技術,由佛洛伊德始創。對於客觀或真實的世界及與反映在接受治療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區分和評估,是在精神分析和行為療法中常用的一種技術。
頁125
「這構成阿圖塞文章著名論文的基礎思想」
作者應該是指阿圖塞的《意識型態和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Idéologie et Appareils Idéologiques ďEtat)一文。另外,阿圖塞亦有文章,專門探討佛洛伊德與馬克思的關係(《論馬克思和佛洛伊德》〔Sur Marx et Freud〕)以及精神分析(《話語理論的三個筆記》〔Trois notes sur la théorie des discours〕)。這些經典文章,都可在「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網頁的阿圖塞作品資源區找到: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althusser/index.htm。
頁131
「也許答案是將尼伯龍根的指環(Nibelung’s ring)還給水仙子(Rhinemaidens)。」
《尼伯龍根的指環》(The Ring of the Nibelung),是德國19世紀偉大劇作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根據北歐神話而改編創作的史詩式歌劇。故事內容是,由三個水仙子守護的魔金,傳說只要將它鑄成指環便有統治世界的力量,魔金其後被侏儒霧魔騙走及鑄成指環,結果引起諸神為了爭奪這隻指環的互相殺戮。
頁135
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
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由休伊.牛頓(Huey Newton,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指美國在二戰後,出現的一種文學思潮運動,影響了文化和政治層面。其主要表現為摒棄物質主義和主流價值,著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和對東方宗教的興趣,鼓吹性解放,甚至服用迷幻藥物。
頁217
「校長致辭」(Rectorial Address)
Rector,是指稱在蘇格蘭的一些大學,由學生投票選出的「校長」,或可稱為學生校長,三年一任,代表學生參與大學的行政管理架構。里德(Jimmy Reid)是於1971-74年間,擔任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學生校長。
頁233
科林.巴克(Colin Barker)
科林.巴克(Colin Barker,
編輯改錯原譯之處
頁53第三段第三行:「歐洲許多女性一度被指控為女巫而遭到火刑,在這同一個社會,到了將近三百年前,佛洛伊德誕生和創立精神分析學說。」
原譯文為:「因此,在佛洛伊德誕生和創立精神分析學說300年前的同一個社會,遭指控為女巫的婦女要遭受火刑的時期…」
Iain Ferguson 訪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