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

盧卡奇(Georg Lukács)《尾巴主義與辯證法》(Tailism and the Dialectic)讀後感


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盧卡奇(Georg Lukács)在1923年發表的《歷史與階級意識》(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下稱HCC)一書,是近代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項劃時代事件,HCC亦是後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濫觴。但由它自出版開始,已不斷受到共產國際內部的批判,被視為是「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異端」思想。自蘇共斯大林奪權後,更成為禁書。盧卡奇之後亦被迫多次違心地對此書作出「自我批判」。

過去人們都一直談論為什麼盧卡奇在HCC一書出版後,面對眾多的批評或攻擊,一直保持緘默,沒有任何回應或自辯。原來是有的。2000年英國Verso出版社翻譯及出版了一份1990年代才發現的一份盧卡奇的手稿,書名為﹕《尾巴主義與辯證法﹕〈歷史與階級意識的辯護〉》(A Defence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ailism and the Dialectic,下稱T&D)。但也奇怪是,10多年來中國大陸都一直沒有中文翻譯。

此手稿估計是盧卡奇完成於1925年,當時盧卡奇有嘗試投稿至蘇共機關刊物《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但最後被拒絕發表。而之後一年當斯大林正式上場,此手稿更不可能有機會發表了。

盧卡奇的T&D主要是回應匈牙利共產黨文人魯達斯(L.Rudas)以及蘇共哲學家德波林(A.Deborin)對HCC的攻擊。兩人代表在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以實證主義或機械唯物論方式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人物。兩人其後都投靠及歸順斯大林主義,成為斯大林頒布的官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棍。兩人的學說,現在基本都沒有人會記得或提起。

T&D有兩部份。第一部份名為「階級意識問題」。這部份也是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部份。盧卡奇明確捍衛了在HCC 裡有關工人階級的革命主體意識的問題。盧卡奇在T&D批判魯達斯與德波林的馬克思主義是「客觀」的實證「科學」觀,令馬克思主義淪為資產階級的「社會學」,以反對工人階級的革命。盧卡奇以「尾巴主義」(Tailism)來形容他們兩人的庸俗「馬克思主義」。「尾巴主義」一詞來源自列寧《怎麼辦?》小冊子裡,批判俄國的「經濟派」是自發群眾運動的「尾巴」,不想領導群眾運動。但盧卡奇用尾巴主義的意思延伸指被動地成為「客觀」事件過程的「尾巴」,忽視在歷史過程內的革命(主體)的時刻。

盧卡奇用了「時刻」(Moment)一詞,在HCC內則沒有見到類似字眼。用「時刻」來對比「過程」(process)。盧卡奇強調在革命過程之中,「主觀時刻有決定性的主導地位」(the subjective moment has a decisive predominance)。盧卡奇引證所以列寧為什麼說「起義是一種藝術」。

更重要的是盧卡奇說到從辯證角度,認為歷史過程(其實也可以指革命進程)的內部結構,「不是進化論式的或是一種自然演進,而是充滿矛盾的,在向前與倒退之間顛簸搖晃」(not as an evolutionary one or an organic one, but as contradictory, jerkily unfolding in advances and retreats,p.61)。

這是全書最重要的創見,比HCC論述革命的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係更走前了一步。這裡甚至與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的精髓——矛盾與不平衡的發展,不謀而合。還有後來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在《歷史哲學論綱》(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內對於斯大林主義與社會民主派的「進步歷史觀」的批判,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盧卡奇在此書亦毫不忌諱提到托洛茨基的名字以支持自己的論點,即使托洛茨基當時在反斯大林的奪權鬥爭中,已開始失勢。因為魯斯達的文章除了批評盧卡奇,亦同樣批評托洛茨基,因為魯斯達懷疑盧卡奇也是托洛茨基的一派(事實不是),說兩人過於強調1919年匈牙利革命的工人階級意識的重要性,辯稱匈牙利革命失敗是「客觀」條件,與匈共的領導錯誤無關。

遺憾的是,盧卡奇在1926年斯大林政變成功之後,最終亦向現實屈服。所以,此書可以說是盧卡奇最後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為HCC活潑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辯護文件。

當然,此書也有一些不足地方,在第二部份「自然辦證法」,講述自然科學的認識論問題,過於繁瑣。而且,與第一部份關係不大,即使不讀此部份似乎影響不大。

還有是盧卡奇在T&D內,完全沒有提及或闡述「物化」(Reification)的概念,這是影響後來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思想。

無論如何,《尾巴主義與辯證法》與《歷史與階級意識》以及《論列寧》,是構成盧卡奇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重要三部曲之一。






2012年5月1日

與孔誥烽〈是極右崛起,還是左派不爭氣?——談法國大選〉文章之商榷

4月30日《明報》論壇版刊載的孔誥烽文章〈是極右崛起,還是左派不爭氣?——談法國大選〉(下稱孔文),筆者就孔文提出兩個商榷的問題,以及作出相關的資料澄清。

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帶領的極右排外的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在今次總統選舉首輪投票拿下17.9%的選票,成為第三大得票候選人。孔文認為這不是或不代表「極右崛起」。這肯定是不符事實。

「馬琳勒龐」現象解讀

首 先,4月23日《解放報》(Libération)的頭版標題,除了以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勝出首輪選舉為題外,就以「令人掃興」(Le Pen Trouble-Fête)來形容馬琳勒龐。新聞媒體從一個多月前,一直追訪馬琳勒龐在選舉截止報名前,連湊齊5百名市長的提名人名單都有困難(因為名單 是公開的,很多市長忌於國民陣線的名聲而不敢提名),還有事前民調的預測,直至今次選舉實際所得的成績,馬琳勒龐的表現肯定是令人意外的。所以馬琳勒龐成 為首輪選舉之後一直討論的熱點。

其次,孔文以馬琳勒龐今次的成績,比對她老父勒龐2002年在總統選舉首輪投票取得 16.86%的成績,認為這並不算是什麼「崛起」。但不知道孔先生是否忘記了老勒龐在2007年總統大選時的得票多少(孔文裡亦有提及)?老勒龐2007 年當時只取得10.44%。如果馬琳勒龐今次得票率減去上屆老勒龐的得票率是相差7.46%,比對2002年的相差率3.6%,增長足有兩倍之多。

還 有一個數字是2002年的總統首輪選舉的投票率是自1969年以來最低的,只有71.6%,但今屆投票率接近八成(79.48%)。馬琳龐勒今次得票的人 數是640多萬,比起2002年老勒龐的480多萬,增長有170多萬人,那不只是「僅僅合格」而已。如果這不是以「崛起」或「重新崛起」來形容,那「捲 土重來」也不為過吧?﹗

不過,這裡最大問題是孔文認為國民陣線在馬琳勒龐帶領下,會轉向一個「主流政黨,與其父輩反猶言論劃清界線」。這是一些法國政治評論員或學者的看法,但也受到不少質疑。

老 勒龐掃除黨內反對力量,一手安排馬琳勒龐繼承他的位置。雖然馬琳勒龐其後刻意為國民陣線進行「去妖魔化」(dédiabolisation)工程,但在老 勒龐的身影下,她究竟有多大獨立性?她骨子裡與其老父輩是否真的有所分別?就在不久前,老勒龐公然發表支持敍利亞獨裁者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ssad)的言論,但當記者問馬琳勒龐的看法時,她卻迴避不答。還有是黨內除了她老父的死硬極右派存在外,更有惡名昭彰的公然否認有納粹集中營毒氣室的 哥爾尼奇(Bruno Gollnisch)這一派。

即使馬琳勒龐將反移民反伊斯蘭教的綱領,柔性地裝扮成是對法國 本土文化認同的一種威脅。但只要留意馬琳勒龐具體發表過的言論,例如「在伊斯蘭教徒下的法國等如被納粹佔領一樣」、「法國人都是吃經過伊斯蘭教規定屠宰 (Halal)的肉類」,這些誇張不實甚至煽動族群矛盾的言論,難令外界對馬琳勒龐放心。或者,孔先生是社會學系的專業,自己可以來法國作些田野調查,訪 問一些外來移民、少數族裔或伊斯蘭教徒等對馬琳勒龐的看法。

至於國民陣線取得不俗成績原因,孔先生認為是「左派不爭 氣」。若以「選舉成績論英雄」,那為什麼不說右派的薩爾科齊更不爭氣或窩囊?因為就是薩爾科齊過去為了轉移經濟危機的視線,以及有計劃地為爭取右派(包括 極右)的票源,不斷將失業、罪案等種種社會問題歸咎外來移民、少數族裔或伊斯蘭教徒。但最終獲益者反而不是他自己(若以今次首輪投票來看),而是由比他更 右的國民陣線來收割呢﹗

是什麼的「左派」不爭氣? 

第二點,孔文的最大問題,就是將法國社會黨與其他基進左翼政團混為一談。而指控兩者都沒有(或近乎沒有)關於經濟增長的政見綱領,也是不實的。

首 先又回到一些基本資料問題。基進左翼的左翼陣線(Front de gauche)候選人梅朗松(Jean-Luc Mélenchon)並非獲所有「激進左派政團聯合推薦」。這裡還有左翼陣營內其他獨立出來參選的候選人,包括有綠色生態女候選人裘莉(Eva Joly),新反資本主義黨(Nouveau Parti anticapitaliste)候選人普圖(Philippe Poutou),以及工人鬥爭(Lutte Ouvrière)的娜塔麗阿托(Nathalie Arthaud)。雖然梅朗松這次的得票率11.1%,未如預期理想。但這已是過去30多年來,除了社會黨以外獨立參選的左翼候選人所獲的最高得票。

至於梅朗松對於解決經濟問題的主張,除了向富人徵重稅外,還有更重要一點是銀行國有化。因為他認為現時的經濟危機是銀行金融財團所造成的危機。這種銀行國有化的主張,無疑在主流媒體是被「消音」的。但現實例子並非沒有,可以看看現時一直被主流媒體忽略的冰島﹗

有關圖盧茲的槍殺事件,筆者在法國沒有看到有那個「左派輿論」在起初說成是「新納粹極右黨徒幹的」。請孔先生指出法文資料來源。

孔 文又提到奧朗德沒有什麼「意念」來「啟動經濟活力」的問題,亦是錯誤。孔先生究竟有否看過奧朗德的政綱?難道他提出向富人加稅減低社會貧富差距,停止緊縮 政策以紓緩民困,增加社會開支以創造就業,不是帶動經濟增長的辦法之一嗎?至於奧朗德要求歐洲央行協助推動經濟復蘇,就算是薩爾科齊亦同樣要求歐洲央行加 強財政干預力度,推動歐元區經濟復蘇。至於這方法是否有效,那是另一個問題。

最後,「挺歐」是否票房毒藥?筆者認為不是,或者不是問題的根源。

法國社會現時的矛盾,除了社會經濟的不平等外,就是伊斯蘭裔移民文化與法國傳統白人之間的文化衝突問題。其實,馬琳勒龐與梅朗松都是爭取勞工階級的票源。但兩者的差異是前者主張是鎖國,不容許外國人進入「搶飯碗」。而後者則主張大赦無證勞工,以及不要將伊斯蘭教徒污名化。

但 現實情況是法國社會在過去五年,經過薩爾科齊有系統地散播排外論述,例如「外國移民偷走本地工人工作」、「法國社會承受外來移民的能力已達飽和」等已成為 霸權論述的情況下,左翼強調的「權利價值」的論述日益被邊緣化。這亦解釋為何馬琳勒龐在工人階級有一定市場,尤其是因公司將生產線遷往國外低成本地區(包 括東歐、北非及東亞)而遭受閉廠失業打擊的一批藍領工人。而梅朗松的主張在這種排外霸權的論述下,即使如何努力,相比起馬琳勒龐畢竟處於下風。那這還不是 基進左翼的「不爭氣」?不是。如果真正要怪不爭氣的,那就只能是社會黨。社會黨作為左派主要大黨,過去多年在反制排外議題的論述工作上,做得不積極甚至是 懈怠。

2012年五.一 勞動節    

孔誥烽原文之連結﹕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