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6日

從薩義德(Edward W.Said)《文化與抵抗》了解巴勒斯坦民族的苦難



以色列軍方最近強行登上土耳其人道救援船Flotille,向船上人員開火,造成九名船員死亡及多人受傷,引起國際社會公憤。有150萬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加沙地帶(Gaza Strip),在以軍的嚴密封鎖下,活像一間「世上最大監獄」。基本生活必需品,食水、糧食、醫藥嚴重缺乏,引發人道災難,以軍暴行如果以「種族清洗」來形容,亦不過份。

如要了解巴勒斯坦與以色列衝突的歷史,千頭萬緒,說來話長。最近剛讀完美籍巴坦斯坦裔著名學者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W.Said)的《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中譯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版;而台灣2004年由立緒出版社出版),與大家分享。全書有談及巴以衝突問題,可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巴以衝突的由來。另外還談及911恐怖襲擊、伊拉克戰爭、美國霸權以及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等等。

薩義德出生於耶路撒冷,是當今世界極具影响力的文學與文化批評家之一,學識淵博,同時也是一位鋼琴家。他於2003年不幸病逝。而《文化與抵抗》是與美國另類媒體人David Barsamian的一系列訪談輯錄而成,訪談由1999年橫跨到2002年,算是這位「巴勒斯坦之音」的最後一聲吶喊﹗

1948年及1967年的歷史問題

薩義德開宗明義提出,如要了解今日的巴勒斯坦人的處境,不能不知道1948年所發生的事。

1948年是以色列正式立國一年,爆發以色列稱之為的「獨立戰爭」,而占領了78%的巴勒斯坦人的領土及西耶路撒冷。80萬的巴勒斯坦人家園被摧毀及被驅逐出境。他們自此成為了難民,無家可返,後代估計有750萬人散居在阿拉伯世界、歐洲、北美、澳洲等地。

而到1967年的中東「六日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其餘的22%領土(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及東耶路撒冷。這次占領標誌以色列征服的完成。聯合國安理會雖通過242號及338號決議案,要求以色列退回到196765前的邊界,但以色列在美國的無條件支持下,完全不予理會。

「一個沒有宣示國界的國家」

以色列雖然是一個獨立國家,「但它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宣示國界的國家,有的只是停戰線」。薩義德批評以色列為擴張更多領土的野心,在占領區內,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意圖趕走或迫使巴勒斯坦人自行離開。

其實,現在巴勒斯坦人所鬥爭著的不是要爭取已經失去那78%的土地,而是在這僅剩的22%土地上(1967年被占領的地方,包括今日的焦點加沙地帶),為了生存而鬥爭。

以色列在占領區的「種族隔離」政策

以色列在占領區內,沒收巴勒坦斯人擁有的土地及水源、砍伐森林,以及縱容殖民者(Settlers)對農田的掠奪與毀壞。更不用說以參與「恐怖主義」罪名,用國家恐怖主義方式將巴人房屋炸毀或用推土機夷平。

以色列在占領區大肆擴建殖民區,分插在不同地區;興建公路將巴人地區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再以鐵絲網重重圍住。以色列又以「安全理由」設立重重路障,每個路障前要排幾小時的隊伍,從一個地方要到另一個地方艱難無比,更不要說是有病要看醫生。

以色列務求要將巴人緊緊的被綁死,動彈不得,薩義德形容這就像是「被封死在罐頭裡的沙丁魚」(Locked in like sardines in a can)一樣。正如像當年南非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把黑人圈在「黑人家園」(Bantustan),並無二致。

巴解組織領導的顢頇無能

薩義德對於巴勒斯坦民放解放組織(PLO)領導人,法塔赫(Fatah )派系的阿拉發特,其早年雖有所批評,但還比較克制,表示阿拉發特始終是巴勒斯坦人的合法代表。

不過,直到1993年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大力主導下,與以色列簽訂的《奧斯陸和約》後,薩義德對阿拉發特及其領導班子批評得不留情面。薩義德認為《奧斯陸和約》是出賣巴人利益,根本不是和平協議,而是一個以色列平定巴人的方案。阿拉發特及其貪婪、腐敗、官僚組織只是在美國慫恿下,代表以色利來管理這所「監獄」的傀儡。

因為,《奧斯陸和約》是以承認以色利1948年所侵占的領土為條件。而且,在和約簽訂後,以色列巴拉克(Ehud Barak)領導的政府更加速地擴建殖民區。由於薩義德對阿拉發特的嚴厲批評,所以薩義德的所有著作都被巴解自治政府禁止在自治區內流通。但諷刺是薩義德著作可以在以色列內流通。

美國中東政策的受害者

薩義德認為以色列上述的種族政策,以及有系統地破壞巴解自治政府的電腦檔案(教育部、勞工部、中央統計局等),目的就是要消除巴勒斯坦人的集體意識及記憶,以及身份認同感。當然,以色列的這種行為,完全得到美國政府的無條件支持。

而美國境內又有財力雄厚的以色利遊說團體,任何政客及主流傳媒都要賣帳,不能發表同情巴勒斯坦人的言論。

巴勒斯坦人是個無家可歸及無國的一群,薩義德生前最後寄望巴以大家都需要承認對方的存在來思考,共同建立一個雙民族(Bi-national state) 的國家,才能有永久和平。不過,從現時情勢來看,目標仍然遙不可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