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1日

回顧1956匈牙利的工人革命




  19561023,東歐匈牙利爆發了大規模的工人階級起義,差不多在一夜之間推翻了過去8年多的斯大林主義統治,而建立一個真正屬於工人階級的政權。這個新生的工人階級政權,雖然只存在了不夠兩星期便被入侵的蘇聯軍隊無情絞殺。但這個倏忽而逝的工人階級革命,卻為其後的左翼運動敞開了一種非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運動的希望。

革命的背景

  1956年的2月蘇共二十大會議,當時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發表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演說」,以及在官僚統治階級內部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非斯大林化政策(但國家資本主義的官僚體制沒有改變),包括放鬆由國家對工人階級剝削的積累手段。這種由上層統治階級內部發生的權力轉移以及在政治方面相對出現的寬鬆局面,令到東歐各國過去飽受斯大林及其黨羽統治之苦的工人階級開始蠢蠢欲動。

  首先在波蘭的波茲南(Poznań)地區,在以斯大林命名的機械廠工人,因為要求增加工資而發起大罷工,當工人遊行往市中心後隨即引發全市騷動。波共當局對這場罷工採取較克制的鎮壓手段,最後還同意增加工人的工資,甚至讓過去較受人民歡迎但被軟禁著的溫和斯大林主義者哥穆爾卡(Władysław Gomułka),得以重新掌權。波蘭工人對斯大林政權的反抗,鼓舞了其他東歐國家的工人階級開始站起來。

  而在當時匈牙利的統治者,就是連蘇共統治階級內部亦被公認為最死硬及愚蠢的斯大林主義者拉卡西(Rákosi Mátyás)。拉卡西對匈牙利人民長期實行恐怖統治及野蠻剝削,秘密警察遍佈全國各地,黨政官僚貪污腐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到了這年10月剛巧又遇到糧食歉收及燃料短缺,革命局勢似乎一觸即發。

匈牙利的蘇維埃成立

  1023,首都布達佩斯的大學生及工人走上街頭,聲援波蘭的工人罷工,以及要求撤走蘇聯軍隊及恢復人民自由。當學生及工人走到市中心廣播電台大廈要求將他們的訴求公開廣播,卻遭到在電台大廈匿藏的秘密警察開槍掃射。

  當秘密警察向和平示威的學生及工人開槍的消息傳出後,逼使匈牙利人民在過去斯大林政權罪惡的統治下那股埋藏已久的怒火,終於全面爆發出來。憤怒的學生及工人到軍營向軍隊游說交出武器,大部份軍人都同情起義的民眾而自願交出武器,另一些甚至攜同武器一同參加人民起義。人民迅速地武裝起來,與秘密警察爆發激戰,革命之火轉眼間蔓延全國。

  當全國各地人民武裝起來清剿秘密警察的同時,人民還成立指揮這次武裝起義的機關──工人議會。工人議會是由工廠、大學、煤礦及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它是人民真正的自治機關,獲得了武裝起來的人民信任。工人議會的性質類似19051917年俄國革命時期的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這些全國各地成立的工人議會,掌管著糧食的分配及生產。直到114蘇軍坦克進攻之前,全國政權實際上掌握在工人議會手上(而納吉Nagy Imre的人民陣線其實只是有名無實的政府)。

斯大林主義的報復

  而在工人起義期間,矗立在市中心的巨大斯大林銅像,被人民用巨索從底座拉倒在地,並在其斷開的頭顱像掛上「此路不通」的路牌。工人當時的口號就是「不要斯大林主義,也不要資本主義」。雖然斯大林的銅像被人民砸成無數碎片,但斯大林主義並沒有就此被消滅,它其後以更殘暴的方式重新回到了布達佩斯。

  114,蘇聯坦克入侵布達佩斯,軍機在上空進行濫炸,整個市中心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沒有一棟建築物可以完好無缺。但是匈牙利的工人階級仍然無畏地與入侵的蘇軍進行巷戰。當時英國共產黨派駐匈牙利的《工人日報》(Workers Press)記者弗萊雅(Peter Fryer)(後來因為目睹這次斯大林主義的罪行而退黨)記載了這場慘烈的戰鬥﹕

人民到處堵塞街道,築起路障。在每街每巷和每棟建築物裡,步步為營及寸土必爭地與侵略者作戰。這些處於饑餓、疲累與無望的自由戰士們,只用上脆弱得可憐的裝備(包括步槍、自製手榴彈及汽油彈),來抵抗佔有絕對優勢的蘇軍T54型大坦克。戰鬥到了晚上,是靠著正燃燒著的一排排房屋的火光來照明。這十一天來為爭取自由而燃燒著的戰士活力,在最後行將熄滅時終迸發出一個更光輝燦爛的巨大火燄。(註﹕引文筆者有所修飾,見《匈牙利悲劇》Hungarian Tragedy一書,96頁。香港﹕信達出版社,1971。)

匈牙利人民抵抗蘇聯軍隊入侵的英勇事跡,最後以血與淚寫下了現代史上悲壯的一頁。這個在當時不足一千萬人口的東歐國家,經過蘇聯軍隊的鐵蹄蹂躪,估計死亡人數有二萬多人,而逃亡到西歐的匈牙利人多達二十多萬,而被流放到蘇東地區的則根本沒有具體數字。

人民社會主義運動的希望

  在當時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當然不放過利用這次時機來大肆吹噓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比「社會主義國家」更為優越的宣傳。不過,現實諷刺的是在匈牙利工人革命同時期,英、法帝國主義國家為了保持對埃及蘇彝士運河的控制權而入侵埃及,帝國主義同樣像蘇聯軍隊殘酷對待匈牙利工人階級的反抗那樣,出動軍機濫炸埃及無辜的平民百姓,徹底暴露帝國主義國家仍然妄圖維持對第三世界人民的殖民統治。

  1956年匈牙利工人革命的影響,並沒有隨著蘇聯坦克大炮的煙硝消散而流逝。這次事件對當時仍抱有社會主義理想左翼的仁人志士,反而加深他們對所謂「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模式的徹底幻滅;而同時期的蘇彝士事件更令到他們堅拒投向資本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型態陣營。也在這年,以湯普森(Edward Thompson)為首的一批英國左翼知識分子,正式脫離英共而創立新左派,而其理論刊物《新左評論》(New Left Review),致力推動英國甚至整個歐洲左翼運動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


  我們50年後再回顧匈牙利1956工人革命的歷史意義,應該記取它給了其後的左翼運動重新思考非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的願景,這是要求建立一種真正由下而上的人民社會主義的運動;它更為日後1968年的捷克布拉格之春以及法國學運等的另一波民眾狂飆突進的運動,埋下了發芽種子。我們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這股精神的鼓舞力量。

20061111
匈牙利起義工人在斯大林的頭顱像掛上「此路不通」的路牌

2006年10月1日

阿爾都塞的幽靈 ------重讀《保衛馬克思》

「在實踐中承認某個真理的存在,
並不等於認識了這個真理。」

〈關於唯物辯證法〉


最近北京商務印書館重新再版法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爾都塞
(Louis Althusser,台灣譯作阿圖塞)的重要著作《保衛馬克思》(註﹕1)。這本在1965年出版的名著(以及跟著的《讀〈資本論〉》),令到這位抱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以及希冀以哲學思考介入現實政治的阿爾都塞,正式站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歷史舞台。

雖然阿爾都塞逝世已有16(有人稱阿爾都塞1990年的逝世是第二次的死亡,第一次「死亡」是發生在1980年殺妻悲劇後而完全退出理論界的舞台),但他的影響力沒有隨著年代的流逝或過去「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而有所消減,英語世界仍然不斷再版阿爾都塞的著作,以及重新整理出版阿爾都塞生前沒有發行的筆記講義。而在中國國內最近亦重新掀起了一股阿爾都塞研究熱。

筆者在十多年後重讀《保衛馬克思》,沿著阿爾都塞的思想腳步留下的印跡,不期然的又走進這書誕生的歷史氛圍。這是一個對現代馬克思主義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意識型態分水嶺的年代,它重新喚起對馬克思主義理想的激情,令無數仁人志士投身到工人階級解放事業的鬥爭中去。

《保衛馬克思》產生的歷史背景

1956年蘇共二十大會議後,開始推行一系列的「非斯大林化」政策(當然官僚的國家資本義體制仍舊維持不變)。雖然蘇共在政治上仍然牢牢控制著其他「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西歐共產黨,不過在這種「非斯大林化」的政策下,官方「馬克思主義」的正統論述開始動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探討得到相比斯大林的思想高壓時代出現較為寬鬆的環境。但正正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突然從過去30多年高壓的思想統治下傾刻之間被解放出來,無可避免摻雜或借助形形色色的西方唯心主義或人本主義哲學的外衣來作各自的表述。不過,這結合種種不同的唯心主義哲學的「馬克思主義」,令到馬克思主義離開自己的本源越來越遠。

在這股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化,甚至連蘇共官方(包括其中的附庸法共)亦認同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人道主義的這種背景下,阿爾都塞深感到馬克思主義面臨著空前的危機(註﹕2)。《保衛馬克思》就是阿爾都塞面對這股逆流形勢底下,發出力排眾議的一句戰鬥的呼喊,其核心內容就是要反人道主義、反黑格爾主義。正正因為此書的目的如此具有論戰意味及對現實政治的高度的理論介入,所以這本著作一面世便對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爆炸性的影響。但它所引發的爭議及受到的抨擊,一點都不少於它所獲得的認同。

那麼《保衛馬克思》一書究竟對馬克思主義說了些什麼獨創的東西呢?《保衛馬克思》由是阿爾都塞在60年代初不同時期發表的八篇論文所組成,而其主要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史重新作出梳理及闡述,阿爾都塞在書中對馬克思主義提出著名的「總問題」(或有譯為「問題設定)以及「認識論斷裂」的理論來劃出馬克思主義與形形色色非馬克思主義概念的界線。這為當時既不滿蘇共的官方理論也不甘心全盤接受黑格爾主義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左翼知識分子,提供了一條另類的思想出路。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歷史理論

首先青年馬克思時期的著作是否等同馬克思主義?因為當時法國甚至整個歐洲的左翼思想界的時髦潮流就是回歸到青年馬克思時期的著作(尤其是《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甚至以青年馬克思著作思想來反對後期的馬克思的著作。阿爾都塞對此明確提出青年馬克思的思想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理論的真正基礎。雖然青年馬克思不斷在批判黑格爾哲學體系以及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不過其思考方式的「問題設定」仍然停留在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問題設定框架之內,即舊有的「人本學」範圍。所謂問題設定就是決定一個理論所能夠處理的問題範圍,以及提出問題的可能。

第二,那麼馬克思什麼時期開始的著作,才具備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理論的基礎呢?阿爾都塞提出以1845年馬克思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為起點直到《資本論》完成,就是在對比之前的著作產生著名的「認識論上斷裂」的理論。這種認識論的斷裂不單只改變問題設定,更是標誌著一種新的科學理論與其前科學的意識形態之間的斷裂──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它的理論意義是什麼呢?阿爾都塞認為這種新科學的誕生,為人類科學的知識開啟了一個新的「大陸」,即歷史知識的大陸。它可以媲美泰勒士開啟了數學的「大陸」,以及伽利略開啟了物理學的「大陸」一樣。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

阿爾都塞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歷史唯物主義誕生的理論背景後,所要進行的理論工作問題才剛剛開始。因為正如泰勒士(Thales)建立的數學導致柏拉圖哲學的產生,而伽利略的物理學導致笛卡兒哲學的產生。馬克思所建立的歷史科學,同樣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這種哲學就是一種關於工人階級革命實踐的哲學以及理論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但阿爾都塞認為,由於種種歷史及政治的原因,也有哲學內部的理論原因,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來說出現了滯後的問題。在《保衛馬克思》裡的文章,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嘗試要做的一系列理論工作,希望賦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更明確的、充分的符合其本質(或科學基礎)的理論存在形式及存在能力。

那麼,阿爾都塞的《保衛馬克思》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工作是否達成上述目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筆者以阿爾都塞本身是作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來對待。雖然阿爾都塞在書中提出不少富有創見的概念,但如集中討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是關於工人階級革命的理論與實踐這點來說,筆者認為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理論能夠完成上述目的,它令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 可以真正擺脫過去被經濟決定論或目的論困擾的問題(盧卡奇與葛蘭要在這方面亦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多元決定」的理論意義

阿爾都塞嘗試以「多元決定」的概念來概括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的重要性質。在〈矛盾與多元決定〉一文裡,有關政治、經濟等等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著名的「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經濟因素從來都不是單獨起作用的」這個論斷。而在〈關於唯物辯證法〉裡,進一步深入闡釋列寧分析俄國革命的成功在於俄國處於帝國主義鏈條中的最薄弱環節這個論斷。阿爾都塞認為社會形態是由多個環節的結構(包括所有必然的從屬及支配關係的矛盾)所組成的複雜統一體,當中有起決定作用的不變的主導結構,以及有不同層次的可變的種種矛盾。這種種矛盾與主導結構的互動構成了社會總體內在的不平衡關係。這種不平衡的關係在某一階段會產生轉移或壓縮,即主導結構(經濟因素)會將自己的決定作用轉移或指派給其他的可變性的矛盾層次(政治、意識型態……),根據這個佔「主導地位」的結構層次又來組織起其他的層次,這種種表面上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矛盾匯聚而成後便會產生革命性的爆炸作用,但重要的是當中從來不會只得一種主導矛盾孤獨地起著作用。

阿爾都塞殫精竭慮地所構造的多元決定理論,撇開在當時因政治上的需要表面夾雜著毛澤東矛盾論語言的糟粕,多元決定內裡的思想其實是對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隱藏的哲學作出了解釋或補充。因為托洛茨基對俄國社會特殊的落後性分析,指出當時俄國仍佔主導地位的封建農奴制度以及全歐洲最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並存著的這種不平衡的發展,進而提出俄國的無產階級有能力去償還資產階級沒能力完成資產階級自身革命的這一筆債,甚至跳躍到社會主義的革命。阿爾都塞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儘量尋找一種非簡單的經濟決定論或目的論的解釋,令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有能力掌握到現實社會的複雜變化。這點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仍然處於斯大林主義的機械粗糙的唯物論控制的左翼思想來說,算是一項不少的成就。

不過,正如阿爾都塞自己在書末的〈致讀者〉一文中說,他自己批評自己在《保衛馬克思》一書裡的缺點,就是沒有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實踐與理論實踐結合的問題,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先前哲學區分開的重要元素。這點作者坦白承認是自己生活經歷問題使然,並且承諾在以後的研究會作深入的探討。可惜的是,對第一個問題的理論探討在以後的著作都鮮有觸及;反而繼續深入第二個問題的研究,即後期提出了在哲學裡的階級鬥爭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元素。或者,阿爾都塞認為他的「理論實踐」已經彌補了政治實踐與理論實踐結合的問題﹗

阿爾都塞與我們

說到此,不得不提一下最近兩三年來在中國國內重新掀起一股阿爾都塞研究熱,內地除了重新翻譯及出版阿爾都塞的不少著作外,也有不少中青年學者發表了不少阿爾都塞的評論文章。筆者覺得國內現在對阿爾都塞的評論雖然已經不再像十多二十年前那樣,粗疏地及一股腦兒地將阿爾都塞扣上結構主義者的帽子而加以「批判」,現時較為客觀地從歐洲思想不同的淵源或文化的角度來評論阿爾都塞以及肯定其對哲學思想史(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不過,即使從學術思想來說多是述而不論,並沒有什麼獨到的見解。而且,對於阿爾都塞理論最不光彩的一頁,就是他對中共毛澤東主義的獻媚及「失身」(即使阿爾都塞是以毛主義來曲折表達反對斯大林主義),在這點上仍然成為大造文章的題材。對於我們今天的左翼以及工人運動來說,毛主義正正是必須加以批判及拋棄的偽馬克思主義。

一個年代的歷史場景已經置換,我們今天的左翼正處於這個新自由主義肆虐的年代裡,右翼勢力到處叫囂著「除了資本主義,這裡沒有另類的出路」。不過,我們今天的左翼反而應該興幸的是,我們相比起阿爾都塞的年代,我們再沒有號稱「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來作為反對資本主義的另類出路模式,而該年代的斯大林主義及毛主義已經徹底破產以及被工人運動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所以這對我們探求另類出路的當代左翼運動來說,反而不是一件壞事,起碼我們已經知道什麼不是社會主義的東西。

阿爾都塞留下的這本著作,相信在將來仍然能成為啟發人們繼續探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鑰匙。最後,我以書中的〈皮科羅劇團,貝爾多拉西和布萊希特〉一文末尾作結﹕「現在演員早已離開了舞台,布景早已被拆除,但它的無聲的台辭卻在我的思想中縈迴不息。」


1﹕這個顧良的法文中譯本其實早在1984年已經在中國推出,但當時只作內部發行,筆者一直沒有機會閱讀到這個譯本。而過去只是閱讀由台灣遠流出版社出版的陳墇津的英文中譯本。今次讀到顧良的譯本後,感覺無論從文意及語感方面,確實比陳墇津的譯本較為優勝。而且今次的譯本還加入1996年阿爾都塞學生巴里巴爾(Etienne Balibar)撰寫的再版前言及生平傳
略。

註 2﹕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同樣令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現危機。因為當時在「第二國際」佔主導思想的歐洲各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預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會自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機械論解釋,因為大戰爆發而遭遇徹底破產。社會民主黨理論的破產(包括在行為上參加進這場帝國主義國家發動的戰爭),突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實踐與理論出現嚴重分離的危機。這時以盧卡奇及葛蘭西為首的一派重新回到探討黑格爾哲學與馬克思的關係,著重研究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提出富有創見的物化(異化)及領導權的問題。不過,阿爾都塞因為抱著反黑格爾主義的理論旨趣,所以對盧卡奇及葛蘭西哲學出發點的批評不免失諸偏見。

後記:自從學習了法語後,對 surdétermination 翻譯為「多元決定」有不同的看法。翻查Larousse 法語辭典,Sur 如果作為前綴詞,除了有過度、超過的意思外,還有一層是優勝Supériorité 的意思,即在一個序列或子集內較具優勢或突出的意思。所以,sur 作為détermination 的前綴構成這個 surdétermination 複合詞的意思,是指一個較佔優勢或主導的決定。如果再聯繫阿爾都塞的上下文意思,阿爾都塞有提出 contradiction surdéterminée,用surdéterminée 來形容矛盾,因為各種不同的矛盾存在的複合統一體之中,某個矛盾相比其他矛盾在特定歷史的時刻或新時代來臨會產生決定作用,但當然也會被其他矛盾取代決定作用的地位。所以 surdétermination 可以試譯為「優勢決定」或「關鍵決定」;還有萬毓澤多年前譯的Michael Löwy〈不平衡與綜合發展理論〉一文裡,譯為「泛層決定」。阿爾都塞提出這個概念,根本是用來反對「經濟決定論」的庸俗 「馬克思主義」。